據報道,廣州將在街道開展設立“公共集體戶口”試點,以實際居住、工作地登記入戶為原則,促進集體戶口人員分流到其居住地、單位所在地的街道公共集體戶口。據稱此舉將解決“集體戶口結婚難、生育難”問題。
  “集體戶口結婚難、生育難”的癥結在於管理部門不作為。上級政府都不作為,下放到鎮街就會作為?弄不好是上級政府甩包袱之舉,“集體戶口”們從一個難題走向另一個難題,可能還多出“走向”這個難題。先行先試的上海,就有人吐槽“集體戶”轉“公共戶”時,房東不願提供房產證明文件而卡殼。如果10天內不解決,就會變成“控制戶”,失去結婚、生育、就業等權利。如今房產權證都已聯網,租客提供租約,有關部門很容易上網查詢核實。要求租客提供房產證明,實屬刁難,不知道廣州試點有沒有類似的“陰招”,希望儘量與民方便。
  戶籍制度最大的一次改革要數開辦身份證,解決了出行的難題,為農民務工經商打開方便之門。此後就不見新的改革舉措,停滯的時間比改革前的時間還長,種種弊端暴露無遺。
  錶面上,現在的戶籍制度與古代的編戶齊民類似,其實存在本質的差別。管仲開創的士、農、工、商四民制度,是政府針對四類國民不同的賦稅徭役管理辦法,而非身份歧視。管仲以此集中國力,驅逐戎狄,為拯救華夏文明立下大功。秦獻公借鑒東方各國的先進經驗,消除貴族與平民的身份區別,建立戶籍制度,為後來的商鞅變法打下了基礎。漢代在繼承秦代的編戶齊民制度基礎上,大幅度減輕國民的負擔,締造了綿延400年的王朝。總之,古代戶籍是瓦解封建等級,促進國民平等的制度。
  編戶齊民制度在唐、宋、明、清有過幾次重大改革,都是朝著簡化、去身份化的方向改革,人口登記與賦稅逐漸分離,至清代已臻完善。編戶齊民制度並不限制人口遷徙,明清兩代都有人口大範圍遷徙的現象,廣泛分佈的客家人就是遷徙的結果。編戶齊民制度既為開發山區創造了條件,也為城市化創造了條件。中國的城市人口規模一直在世界上名列前茅。
  歷史上的戶籍制度改革無一不是中央政府作出的,戶籍制度是國家根本制度,很難由地方上試點來調整。地方上的試點難免帶有盲目性,只知道推卸責任,不知道戶籍作什麼用。戶籍制度有什麼用?改革開放前,戶口是把農民固定在土地上,把工人固定在工廠里,這套制度來自蘇聯,蘇聯是在農奴制基礎上實現工業化的。這套體制短期見效快,長期弊病大,已是歷史定論。改革開放後,政府事實上放棄了人口遷徙禁錮,戶籍制度卻沒有及時廢除或調整。教育、生育、結婚這些受著戶口制約的權利,本來是人的基本需求,放任會促進經濟繁榮,政府管制不見收益,只見瑣碎。□餘以為  (原標題:[街談]公共集體戶口別是甩包袱之舉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xhsqr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